第(2/3)页 赵青云出了孝,前去参加院试的时候,赵大、赵二等全都跑来忙前忙后。 赵青云成功斩获案首。 一则,赵青云的文章做得确实好,一手毛笔字更是写得赏心悦目。 二则,院试确实不糊卷,所以,县尊能够将文章跟名字对上。 赵青云? 唔,自家太太手帕交顾氏的儿子。 还是那个自己亲自题字的赵家庄走出来的子弟。 家世清白,门风极好! 就是知县自己,治下出现风气这般好、堪为当世楷模的村落,也是政绩。 在知县为赵家庄题写匾额的第二天,他的奏折就送去了京城。 不知怎的,这么一份小小知县上报的奏折,居然被人送到了御前。 圣人看了甚是欢喜,自己的子民有古君子之风,也表明他是盛世明君啊。 圣人一高兴,就特意提了一句知县的名讳。 然后,吏部也就记了名。 今年恰逢“大考”,吏部会对官员们进行大规模的考核。 若是考绩在上等,知县就能擢升啊。 崔太太的娘家在京城还是有些关系的,已经得到了风声。 这一次知县定能得个上等的考评,或是胜任上县做知县,或是去中下等的州府做知府。 知县欣喜若狂啊。 在河阴县待了两任,他都没有什么亮眼的政绩。 就因为出了个“积善人家”,他就被圣人都记住了! 知县对赵家庄的好感,瞬间拉满。 而知县心里更加清楚,赵家庄能有这样的变化,也是因为有个节妇,节妇又有个非常聪明、会读书的儿子。 很好! 赵青云! 本官记住你了! 于是,年仅十二岁的赵青云,不但顺利考中了秀才,还刷新了本县最年轻秀才的记录。 神童之名,瞬间传遍整个河阴县,还有朝其他县城蔓延的趋势。 赵青云的风头一时无两,直接盖过了同期考中秀才的人。 比如季克己! 按理说,季克己能够考中秀才,更为难得。 毕竟,他只学了三年,就能有如此成绩,已经堪称奇迹。 “可惜,克己就年长了一岁!” 郑先生十分惋惜。 只一岁的差距,季克己就输给了赵青云啊。 不过,郑先生还是高兴的。 因为季克己十三岁考中秀才,平了自己儿子的记录。 那什么,郑先生的长子,不是自己教导的,而是由他的探花郎大哥亲自启蒙。 郑先生一家离开京城这些年,郑大伯也没有疏忽了侄儿的功课。 不管自己在京里,还是外放地方,他都会定期给侄儿写信。 或是考校功课,或是指点文章,或是送一些书籍、名人文章过来。 可以说,郑家长子的优秀,跟郑先生没有太多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郑先生才迫切想寻找好弟子,并悉心培养。 他想向所有人都证明,自己并不差,也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赵青云太优秀,根本不需要人帮扶,郑先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成就感。 还是季小四,身处泥潭,只有拼命抓住唯一的救命稻草……郑先生可以随心所欲的雕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