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石涧仁抓住了其中唯一一次停顿:“那么您见过这么快的城市发展速度么?我指的是北部区新开发片区,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把这一片曾经还是田地和荒山的区域迅速变成目前这样的城市局面,譬如说两栋崭新的三十层高楼建筑之间,居然还有半座完全荒凉的未开发荒山。” 马克摊开手:“没有。”德国人还是实诚:“我确实从未见过中国这样发展迅猛的城市化速度,哪怕是在德国,东德跟西德曾经的差距融合以后,也没有得到这样迅猛发展的机会,但这不是允许出错的理由。” 石涧仁点点头:“因为德国没有中国的十三亿人口,没有中国这么多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条件的民众,因为德国……包括欧洲大多数地方基础设施改良的余地已经不是很大,或者说也不具备大规模改良的条件,这是个社会学跟经济学领域的复合问题,非常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参与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但这场变革的主角必定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最清楚如何用又快又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式的问题,这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这个国家非常明晰的需要按照政府要求,不折不扣的达到完成执行力,因为我们首先是要满足这个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解决了社会责任的问题,其次才是解决规则规范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效率,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效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追赶发达国家,您认可我这个观点么?” 马克和身边的两位高层还低声交流了几句,不知道是交流英文词汇还是交流看法,最后德国人嘟哝:“你是个节目主持人,辩论我不是你的对手,但问题严重性已经摆在这里了,你说怎么办?” 石涧仁转头对中方高层,还是英语:“现在的态度是马克先生能理解我们赶工的做法了,不用为这个争吵,我的看法还行么?” 中方五人里面,能用英文娴熟应对的只有两名职业经理人,一个是人力资源总监,一个是监测检验中心总监,后者还能说德语,眼神很有趣的跳动,但是不说话,副总裁和另外两位得听翻译完,才能明白石涧仁的话,而且翻得准不准,石涧仁都不清楚,因为副总裁眼里的厌恶更浓,看向石涧仁的时候还眯了眯眼,这应该都有点在控制自己情绪了,用中文不带烟火气:“你能用中文再说一遍么?” 应该说按照石涧仁理解的职业素养,身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高层,懂外语是个基本要求,这都不能称为技能,基本工具而已,连日常沟通都无法顺利做到,谈什么精诚合作? 再者说按照石涧仁这种年纪的年轻人脾性,或者说他现在实际拥有的底气,他完全可以用一句听不懂就滚蛋来怼回去,最起码可以淡淡的一笑置之不理。 但显然那样装13不是石涧仁。 他分毫不差的面带笑容又重新把刚才自己论述的观点用中文表述一次,只不过这一次还对着那几位华裔。 得益于电视节目录制的打磨,石涧仁现在口才确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专业级的提升,起码他知道自己这时候表达应该用什么手势辅助语气,也明白这会儿自己脸上是什么表情细节给人看,这都是胡蓉梅在录制完以后给他整理出详细的改进清单,细化到不要有半白眼的动作,升音调的时候别身体前倾,降音调又不要耸肩,嘴角不要神经抽搐式的后拉,每当说了三到四句比较深奥的术语之类,就应该有个反问或者调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