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年轮-《明末攘夷志》
第(2/3)页
登州翰社原本在县里租了一家书局,陈迹过来后倒直接将家里的铺子倒了一间过来,前面铺子,后头一座小院,倒是打算做成一家“会馆”。毕竟翰社没什么大人物,不可能依托某家书院讲学发展,只得借用会馆的形式,尽可能招揽人才了。
不过翰社宗旨,倒是治学为先,陈迹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做培训机构,读书人最是舍得花钱,而他唯一不嫌多的就是银子。
至于翰社更多细节,到底因为与济南那边的冲突,暂时没有过多涉及。
陈家几兄弟,都被陈迹拽上了船,如今是登州翰社骨干。
这些事倒都是背着陈修涉做的。
年关临近,天启年迎来了尾巴,明年将会启用新的年号,新皇帝这一年来乖乖巧巧,培植巩固着自己的实力,因而对于明年这一科,可以说是最有机会的一科了。毕竟新帝想要在朝堂上做点什么,必须有自己可以用的人。当今朝廷,对他这样一个由藩王世子入嗣承位的皇帝,可不太平。
陈迹大多数时间还是待在松溪,几乎也是族学与客舍两点一线。至于县城那边的自家落脚点,倒真没多少时间过去。对熟悉陈迹的人而言,大抵都一副惊讶之感,以为陈家少爷真是浪子回头了。
暂且抛开各种事情,陈迹难得有些清闲。
祖母那边偶尔会让人过来喊他,回去后大抵又是一番心疼。当然在与老陈说清楚个中利害后,如今陈家很快就可能再添丁。老夫人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照顾儿媳上。虽说全家上下都不大“愿望”老夫人过度忙前忙后,可到底经不住老夫人对未来孙子的希冀。任由谁说都恨不得亲力亲为。
陈迹私下与老陈聊过,只是关于长辈的事情不好说太多,只是提醒老陈别一味的想着给姨娘补身子,不然这会真正落在她身上的营养不会太多,腹中孩子吸收太多营养,日后对生产可能无形中增加风险。林韵宜本身算是“高龄”,又在这种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生孩子实实在在的鬼门关。
老陈倒是记下了,大抵后来也找了医馆大夫问过,老夫人那边也有些忧心,每日里都在虔诚的拜佛。
陈迹在这个家,突然间就显得多余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