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高高兴兴上学去-《明末攘夷志》
第(2/3)页
因而借着天启三年那一场地震,时任益都知县依着旧县衙的基础,将新衙又往西移了百余米,从此这条东营街并宽敞了许多。
近些年又有富商置地,依着两座“学堂”营建出一条长六百余米的崭新“学府路”。
一些有名的老字号,诸如“逢源楼”、“庆源堂”、“湖山纸坊”都过来开设了分店,甚至直接将总店都搬到了这条街上。
如今十几年过去,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商贸兴隆,俨然成了青州最为繁华的几条主要街道之一。
因而在这条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车马辚辚。
两座衙门近几年也重新修了上衙的路。
比起陈迹早前过去买书的十字街,东营街除了书香墨气,倒也有走街串巷卖锅地瓜的、卖糖粽子、糖葫芦之类的吆喝声,只是不及十字街那边热闹,可能是怕扰了“相公们”的清净。
几座茶楼每日里还有说书可听,至于那些玩洋片的,玩撮头子戏,或是随便找个墙角、小空场就地敲锣开场的,往往刚起个头,“胸口刚放上大石”、“脖颈刚刚抵准枪头”,交叉出现的府县两级巡街衙役就过来撵人了,长此以往,也就没人会过来触这个眉头。
街道尽头,则是显赫不俗的青州商会所在地,整座院子精雕细琢,蔚为壮观。巍然屹立的一座门楼,各处或雕刻着雄看山门的松鹤、凤凰,或彩绘着精美,寓意绵长悠远的青州特色图案……
在鳞次栉比的小瓦屋面、门搭板子门头的铺群中,彰显贵气底蕴,犹如鹤立鸡群……
……
三月初七,陈迹领着小奚奴申秋从陈府乘马车去往东营街赶学堂,马车在拐角的青州主街云门街上就被迫停了下来,主仆二人转而步行。
申秋臂弯里挂着书箱,半歪着身子跟在陈迹背后,望着长长的人群蹙眉道:“公子,没听说今天有这么多人啊。”
好不容易挤进东营街,陈迹远眺人流,笑到:“应该是这几年青州府文风昌盛的缘故吧。”
申秋哦了一声,小眼神在人群里搜索了一圈后,悠悠道,“公子,要不我们换条小路?不然这要挤到什么时候,误了时辰,公子要被先生罚的。”
陈迹抻出大拇指,朝脑后指了指,“这样子我们也回不了头啊。”
申秋左右斜了几眼,屁股在人群**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来。将书箱抱在了身前,小心翼翼的挤到陈迹身前,说到,“公子我给你开路。”
陈迹点点头,任由申秋作为。龟速行进中,偶尔看到街上的纸笔店,申秋便要问上一句:“公子,你确定纸笔都买够了吗?要是不够,我这就给你去买。到了府学,公子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零花钱都是夫人算好的,如果再添置纸笔可就不够了……”
陈迹道:“够了够了,实在不够,跟同窗借借应个急就是了。”
申秋声线压了压,“公子你忘了,你没什么同窗的。”
陈迹抬手敲了敲申秋脑袋,笑骂道:“就你知道。到时候把你卖了,本公子不就有钱了?反正你小子这模样,九成九的可能有人会喜欢的。”
这是陈迹最近在坊间听来的一些趣事,前宋才子佳人的故事流传深远,大昭士林倒是有些偏爱“***”,讲实话可真有些病态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