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八章 带走十个字-《焚戮纪》
第(2/3)页
文书村中的老儒,那可是将书籍上的文字与道理都读到了心中的存在,用当今天下那座最大的书院来说,这就是文人修道之法,而老儒这般,已经足以被整座书院供奉为文道大儒了。
不过虽然惊讶于一个小小的村子中竟然隐藏有天下一般的文学之兴,但陈锡康此行的目的依旧是看看那在老村长口中丝毫不弱于无字碑传承的文圣天书,也是为了来验证所谓的火种之说等等。
如同香樟那般,刚刚进入文书村,陈锡康就察觉到了村中之人与香樟的大同小异之处,不过因为村子中都是文学底蕴与涵养令人惊叹佩服的读书人,所以陈锡康表现的也相对温和文雅一些。
文有文路,武有武道,二者皆可通达大道之巅,不过却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而同样知道了陈锡康那是三阳之一后,不仅是身为大儒的老族长,村子中所有人都对陈锡康很是热情,不过每个人都有文学傍身之下,举止有度,言行一致而又得体,到不至于如香樟之人那般对陈锡康“粗鲁”。
知道陈锡康前来的目的乃是为了那卷承载着文坛一脉香火的文圣书卷,村子中的人也不生气,相反心中十分期待,而且又见到陈锡康并非是那种只有心中报复,而无书卷文字韬养身心的野蛮之修后,村中的人便有些兴奋升起。
文坛香火不比其他,只要真正有人能将之带走,村子中的人都是开心的。
读书,天下人都要读书的,明理亦是如此,不过到底由谁去教天下人读书、明理,那自然是有能力者胜任之,而能圣人书卷接受的人,一定可以但此大任!
村子中的读书人一直如此坚信者。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写字确实同样可以通往大道之巅,走到最后甚至不比那些佛、道弱了,不过再真的把学问读到肚子之前,天下得先有读书人才是。
仅仅是与村子中的人交流,便让陈锡康觉得村子中的学问甚至已经有了山岳一般的重量,如江河一般的浩瀚,而与老族长交流,陈锡康便又觉得,自己时而在喝一壶陈年老酒,时而在翻一本民间小院之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看懂的书籍,眼中景象总是飘忽不定,柳暗花明之下,总是让陈锡康停不下来。
甚至,若不是想着身后天下有诸多自己必须要去面对,甚至不能拖延太久的事情,陈锡康大有要跌入文学酒坛中的架势。
而对于陈锡康这样一位王者放低姿态恭敬求学,而且是发自本心的喜欢、认同并向往追求文学大道的态度,村中的老族长自然也十分欣喜,故而对陈锡康好感倍加。
相由心生,或许是因为村子中的人尽皆读书,一个字便可正一身气魄,一身心性的原因,所以村子中的人大道行端坐直,让陈锡康真正有一种走进了书中的恍惚感产生。
村子中的读书人,要么像那正楷,端端正正,一丝不苟,要么是那潇洒不羁,龙飞凤舞的草书,虽看似轻浮风流,不过只有书生文人的骨节在一身青衫下。
村子中人,人人皆是读书人,人人既有浩然正气!
陈锡康不止一次想过,若是村子中的人都随自己去沐平之中开坛讲学的话,若干年之后,西陲一定不再只是关武之地,而且还是一个文兴之都!
只是这样的请求被老族长拒绝了,用老族长的话来说便是不合时宜,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