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两大巨头-《季汉大司马》


    第(2/3)页

    原先尚书台里负责刑事的部曹,在霍峻的建议下,更名为刑曹,改变其权利职能,不再负责初审案件,而是负责重核案件。即廷尉审理、判刑案件,刑曹负责复核案件,以确保相互制约。

    在分权又集权的操作下,南汉大体的政令几乎是由霍、葛二人颁布与制定。可以这么说,南汉的政治是由霍、葛两巨头负责。但因诸葛亮身为丞相,往往是诸葛亮先制定政策,而后交由霍峻提出修改意见。

    潘浚迁任廷尉之后,其空出来的益州刺史由诸葛瑾转任,梁州刺史则由蒋琬迁任。

    随着时间推移,众人酒饮尽兴,逐渐进入尾声。

    宴会结束之时,诸葛亮请霍峻入移步至侧殿,以国事询问之。

    侧殿内,霍、葛二人对坐,侍女已为二人煮上一壶醒酒茶。

    诸葛亮为霍峻倒了盏茶,说道:“经钟离、寿春二役之后,魏元气大伤,不知仲邈有何谋划?”

    霍峻吹了吹茶面的热气,不着急问道:“不知孔明,有何见解?”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天无二日,土无二主。曹魏君丧,新主登基,宜当向中原用兵,且宜急不宜缓。”

    “然也!”

    霍峻放下茶盏,忧虑说道:“孔明与孤之见相同,魏人口殷实,疆域广袤,我汉半之。然往昔之所以能敌之,一凭江水之险,二凭中原凋敝。”

    “今经钟离、寿春二役,魏兵众殆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虚少未盛之时。加曹丕兵败而亡,其子叡尚弱,难以独掌朝政。今当趁弱而伐,以求复中原。”

    “若北伐不克,待贼人口滋生,国家劲兵又足,诸围坚固有备,诸将锐士渐老,后来者不继,唯以江淮、江汉之险传世,再观中原形势而用兵。”

    此役用兵虽然对曹魏造成大量杀伤,且打下了寿春。但霍峻没有过分的乐观,甚至为当下北伐而烦恼。

    只要豫、冀、司三州在,曹魏的人口始终会比南汉多。人口比南汉多,而南汉为何能有优势?

    除了政权组织制度外,还与适龄人口有关。之前曹魏虽经历了金口、汉中、襄樊三次兵败,且兵马损失不少,然曹魏为何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机动兵马,主要是在于一统中原后,曹魏的适龄人口充足。

    曹丕南征,为了一雪前耻,带着老兵与新兵南征,却在江淮惨败。在江淮大败后,因之前刚募兵不久,故曹魏可以服兵役的适龄人口不多,年幼者未长。

    南汉这边随着多年的战斗,多胜而少败,除了积累出一批精锐外,其后续适龄人口充足。一增一减下,当下的汉魏形成一种怪异的局面,以总人口来看,北魏多于南汉。但以兵源人口而言,南汉多于北魏。

    最近在归京的路上,霍峻重新分析了敌我优势,发现当下的优势在汉,而不在魏。如果要灭魏,南汉必须抓住曹魏虚弱之际,从而一击致命。

    一旦错失了这个灭魏机会,让曹魏有了喘息机会,国内兵马数量逐渐恢复正常,到时候北伐将会陷入僵局当中。

    且随着霍峻、诸葛亮、蒋济、庞统等中青年将领老去,南汉再想整合上下,齐心北伐,怕是困难重重。

    南北朝时,为何南朝屡次功亏一篑,除了军事角度上困难外,还有因南朝会陷入内耗当中。

    祖狄经略淮泗,东晋君臣上下忙于换代,无暇顾忌中原。

    桓温北伐中原,明为北伐复晋,实则为自己取利。

    刘裕二伐关中,虽收复关中,然后因内乱被匈奴所夺。

    今下诸葛亮将巴蜀人团结起来,霍峻驾驭住淮泗集团,而楚人分别围绕在霍、葛周围。二人形成了阴阳磁铁,互吸互补,方勉强将南土各方势力整合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