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抓拍葬礼的瞬间-《重生之顶级摄影家》


    第(2/3)页

    所有人都无视了陈平生的存在,只有几个孩子好奇的看了看这个陌生摄影师。

    而对于陈平生来说,这种透明的状态更好。

    这是摄影师梦寐以求的状态,因为每一位拍摄者都在追求着能够拍摄毫无防备的被摄者。

    只有卸下防备,回归自然的状态,被摄者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的姿态。

    这和商业摄影不一样,商业摄影需要效率,需要完成的是甲方的要求,因此摄影师往往承担了更多指导的身份。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教模特如何展现出商品,或是妆容最好的一面。

    可最好,不代表美。

    艺术摄影更想表达的是人类自然的美丽,更想拍摄的是被摄者在一定环境下的某种情绪,某种思考,某种表情。

    可能不一定最美,但一定最真。

    世俗意义上美的照片实在太多了,太“好拍”了。甚至快形成了固定的模版。观看者在享受一瞬间的美感后,立刻又进入到了下一张的刺激观感中。这已经和短视频无异了。

    不过陈平生对于这种摄影倒是没有什么恶感,任何拍摄风格都有其目标受众和潜在需求,谁不愿意看美的照片呢,哪怕仅仅是人美,也足以抚慰一个观看者的心灵。

    俗是俗了点,但一时的欢愉还是需要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艺术与世俗共同良性发展才是硬道理。

    虽然脑子里的想法很多,可一旦进入拍摄状态,陈平生就下意识地排斥掉了所有嘈杂的声音。

    开始抓拍家属们,以及前来吊唁的来客,他们脸上的神情和动作。

    这次他继续使用尼康f5,还备了3卷胶卷,也就是加在一起108张。

    这和数码相机的张数不能做比较,因为胶片摄影是非常考验摄影师单张拍摄能力的。

    每一张基本都是深思熟虑下的产物。

    不过在拍摄过程中,陈平生也发现了自己的弱点。

    他的拍摄视野和瞬间抓拍能力,比起以前弱了很多。之前拍摄窑村的时候,因为想得很清楚,所以难度都在指导上。

    而第一次街拍,也是靠着耐心和基础审美,并不需要太多瞬间的抓拍。

    但到了葬礼上,耐心和思考已经不能起到作用了。因为每个来客都是很快进来,很快离开,他必须要时刻盯着现场每个人的动向,并在瞬息万变之间找到那些最值得拍摄的瞬间。

    一旦错过,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尤其是环境光随着太阳升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更加考验一位摄影师的构图能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