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评论区各显神通-《重生之顶级摄影家》


    第(2/3)页

    “好家伙,推荐威力这么大的吗?”陈平生也兴奋起来,他点开照片的评论区一条条查看,发现点赞最多的赫然是林梓杉的那条解读,已经有1354个点赞了。

    而大量的人都在她的评论下回复“同感”两个字,看来大家对于照片的观感趋于相同,尤其是女性用户。

    第二条评论是一个叫范书生的用户,头像上还有蓝v标志,说明是平台认证的评论家。

    “这两张照片从技法上我觉得不需要多做说明,脱颖而出的关键是摄影师精准的抓拍,第一张照片表达了摄影师自身的想法,展现了女人的过去和现在,甚至还包括未来。而第二张则完全隐藏了摄影师自身的意图,主要以凸显人物性格为主。而且一男一女,在形式上,也形成了某种呼应。”

    评论下方范书生还补充了一句:“第一张照片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从影调、人物动作、衣物,到眼神的对视,都有太多值得聊的地方,这是一张越看越有故事感的照片。我觉得这是一张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街拍。”

    点赞第三高的我是一条小小川评论:“我不想说构图、调色这些烂大街的东西,我只想说这两个女人眼神透过玻璃对望,而观众的眼神也在与她们对视,这打破了照片本身的平面性,赋予了空间性!因此我们不仅是观众,更是这张照片艺术表达其中的一员。”

    而他下面很多人都在说“惊了”,显然这种解读是大部分人没有想到的。

    哪怕是拍摄者陈平生也没有想到,会有人如此看待这张照片,这种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这无疑是印证了那句话,当艺术作品问世后,它的解读就交给了观众,不再属于艺术家。

    而且也不应该属于艺术家,毕竟艺术家也不是神,他总会有自己的盲区,可能他拍出了一张伟大的作品,但本人并不自知是非常可能的。

    这时候就要靠观众的解读来赋予其应有的意义。

    当然,艺术作品会存在过度解读,这里面包含了对于艺术家的盲从,对权威的盲从。所以看待艺术作品要理性,要抛开艺术家本人的光环去解读。

    陈平生接着往下看。

    乱舞村球评论:“我更喜欢第二张老爷爷,太潮了!”

    色影师走遍世界评论:“这真是抓拍?肯定是找演员拍的!我是路边的垃圾桶,我都看到了!”

    这条评论下方有兄弟回复:“友军?抱歉,没收住手,厚葬吧。”

    “我是路边小孩手里的冰淇淋,我看到这哥们确实是垃圾桶。”

    “我是地板,我看到这哥们确实是冰淇淋。”

    “当地板偷窥是吧,变态!”

    除了这些,还有评论说收不收徒弟以及问相机参数是什么,镜头是什么,就仿佛只要有了一样的参数就能拍出一样的作品。

    看完这些评论,陈平生也忍不住露出笑意,然后往下滑把所有未读消息清空,看着总算没有红点的界面,他长舒一口气。
    第(2/3)页